-
当前位置: 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局窗口>>政策解读
西双版纳州农业防寒抗旱应急工作方案政策解读
作者 :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局 来源 :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局 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20-04-08
2020年1月19日,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《西双版纳州农业防寒抗旱应急工作方案》(西政办发〔2020〕4号,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。现将政策解读如下:
一、背景依据
《方案》起草主要依据《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》、《西双版纳州防汛抗旱应急预案》、《西双版纳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》等要求,结合我州实际制定。
二、目标任务
以人为本,预防为主。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,促进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
三、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
(一)框架结构
《方案》共分六个部分:第一部分是适用范围。第二部分是工作原则。第三部分是防寒抗旱灾前措施。第四部分是预警和应急处置。第五部分是信息报送。第六部分是应急保障。
(二)主要内容
1.防灾减灾准备:①组织思想准备。各县(市)、各园区防寒抗旱领导小组要成立防灾减灾办公室,不断完善农业防寒抗旱组织,落实责任制。要加强宣传,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意识,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。②农业设施准备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做好农田设施、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,并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、加固、改造,增强农田及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抗御灾害的能力。③预案准备。各县(市)、各园区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历年来农业重大低温霜冻、干旱灾害的发生规律,修订完善应急预案,确定防御重点。研究制定关键时段、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农业抗灾救灾、恢复生产措施。指导重大低温霜冻、干旱灾害多发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,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抗灾能力。④物资与技术准备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,储备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等救灾物资。积极培训、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,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。⑤专家队伍准备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防寒抗旱专家队伍,为指导防灾减灾及灾后恢复生产提供可靠智力保障。
2.农业低温霜冻与干旱判定依据与处置:根据气象、水利部门数据分析,低温霜冻易发生在我州冬、春季,干旱灾害易发生在冬、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的山区、半山区。灾害发生区域主要种植作物是粮食、橡胶、甘蔗、茶叶、热带水果、蔬菜等,这些作物生物学特性能耐受最低临界温度是-5℃—10℃之间,持续时间1—12小时范围内(具体详见附表1);养殖品种为猪鸡牛羊等畜禽,对低温寒害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老、幼、孕、弱群体;水产养殖低温寒害受影响是以罗非鱼为主养品种的坝区,罗非鱼的低温耐受临界温度为10℃以上。高温、干旱灾害最高临界温度是35℃—40℃,无有效降雨持续时间在40天左右,根据农作物和水产养殖临界温度及持续时间,当各辖区出现以上灾害性天气,各县(市)、各园区要组织相关人员到受灾地点进行确认核实灾情,并将受灾情况形成报告上报上一级政府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。
四、涉及范围
西双版纳州范围内发生的低温霜冻、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。
五、执行标准及规范性文件
《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》、《西双版纳州防汛抗旱应急预案》、《西双版纳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》。
六、惠民利民举措
(一)低温霜冻灾前措施
低温霜冻天气会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农作物、畜禽、水产养殖造成伤害,使农作物局部伤害,造成落花、落叶,导致减产或全株死亡,对畜禽和罗非鱼生产造成冻伤、冻死,降低机体抵抗力等危害。农作物遭受霜冻危害的机理主要是:冻结使细胞脱水引起危害;代谢过程被破坏,原生质结构受损伤以及细胞内冰块的机械损伤。农作物内部的水分被冻结成冰晶,霜冻过后,气温很快回升,水分蒸发量大,致使植物枯萎而死亡。根据我州近年来低温霜冻发生分布区域看,主要集中在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区呈带状分布(详见日最低气温分布图)。这一区域农作物种植(主要种植作物是水稻、甘蔗、茶叶、部分橡胶等),在低温冷害主要出现在日最低气温≤10℃时,在农业技术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:
1.种植业生产方面:
①选择适宜种植地、播种期和移栽期。喜温作物只能栽植在全年无霜期较长的地区,根据某一栽培植物生长发育最低临界温度和霜冻指标,分析多年的气候资料,找出适宜作物生长的气候带,是防御霜冻最经济的办法。 结合当地历年低温霜冻发生情况和当年的天气中长期预测预报,确定需种植作物的最佳播种、移栽期是避开低温霜冻最重要的措施。如,勐腊县勐伴镇回落村海拔1000—1200米部分区域,种植粉蕉;勐海勐阿镇南朗河村海拔1000—1200米部分区域,种植甘蔗;历年来发生低温霜冻频繁,这些点状区域应采取调整种植结构,发展种植需要低温春化、耐低温作物或调整播种节令归避冷害霜冻发生时间段。
②推广采用耐寒抗冻新品种,实行科学栽培管理,提高作物的抗低温霜冻能力。在经常发生霜冻的区域,选用抗低温霜冻能力较强的品种,是防御霜冻最经济有效的措施。选用既抗霜冻又优质高产的新品种,是低温霜冻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佳对策。科学栽培管理可提高作物的防抗低温霜冻能力。要不违农时,适时早播,使作物能早生快发,在发生低温霜冻前正常成熟,从而防止霜冻灾害;选用的作物品种要与当地的无霜冻期相适应,避免选用晚熟品种,防止低温霜冻来临时还未能正常成熟而受害。
③物理化学防低温霜冻措施。一是覆盖法。可用于大面积推广防霜,适用于园艺及大田经济作物。用草帘、草灰、沙土等覆盖在作物幼苗上,可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失;用塑料薄膜覆盖,效果更明显。二是熏烟法。利用燃烧发烟物,使其形成烟幕,达到防霜的目的。烟幕可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少,降温减慢,增温效果为0.5—3.0℃。一般常用杂草、枯枝等作发烟材料,也可以用化学药剂,如红磷等作发烟剂。三是灌溉法 。灌水能增大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,增加空气温度,减少辐射冷却。相比不灌水的农田,作物叶面温度可提高1—2℃。还可用喷雾或喷灌等形式,其防霜效果也较好。如霜冻较轻,可每隔15—30小时喷1次,如霜冻较重,一般7—8小时喷1次,喷水数量每次每亩65—125千克。
2.畜牧业生产方面:
①提前注意检查畜禽圈舍、门窗和房顶,应增设保温帘(膜),在迎风面应留意不要留缝隙,防止贼风。
②当恶劣天气来临前,可根据养殖情况,适当增加高能量饲料饲喂量,提高畜禽个体御寒能力。
③可适当增加圈舍养殖密度,让畜禽互相以体温取暖,畜禽多散热多,对提高舍温有一定作用。
④在寒冷气候下,容易造成畜群呼吸道、肠道疾病和传染病发生。养殖场可根据免疫计划或疫情流行情况,增加一次疫苗免疫。除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外,可采取在饲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,以预防和控制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的发生。
⑤要检查畜禽圈舍水路、电路、道路,保证三路畅通和注意防火安全,并预备好足够的应急备用设备和材料。
⑥加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宣传工作,做到应保尽保,化解养殖业生产风险,增强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实力,减少灾害损失。
3.渔业生产方面:
①要加深池水保温。一般当池塘表层水温降到8—10℃时,水温2米以上的池塘,底层水温相对保持在15—17℃以上。
②搭建保温棚,加盖养殖薄膜等保温措施,这是罗非鱼越冬防寒最常见的一种做法。
③大面积水产养殖区域可以采取使用水质与底质改良剂,泼洒增氧剂,改良水质与底质,为养殖生物正常生长提供适宜水域环境。
④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并及时出售易受低温影响的罗非鱼、罗氏沼虾等以降低损失。
⑤提前清除鱼塘淤积,改善养殖水体质量。养殖过程中发现死鱼及时打捞以免污染水体。
⑥要加强巡塘管理,记录水质、容氧等变化,技术部门可根据水温变化指导养殖户进行科学投喂,避免饲料浪费和水质恶化。
(二)防旱灾前措施
干旱天气发生时,尤其是冬春旱和夏旱会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,播种期会使幼苗破土较难,导致缺苗断垄的现象发生,在农作物需水临界期处于幼穗分化阶段,光合作用较强,新陈代谢比较旺盛,叶面蒸腾量较大,属于农作物需水关键期,干旱阻碍农作物的正常抽穗、开花,影响籽粒灌浆与成熟,病虫害频发、产量降低或植株死亡;对畜牧业造成畜禽饮水困难,增加疫病发生风险,影响养殖效益。我州在干旱发生前,各辖区范围内大面积无有效降雨在30—50天内(详见平均降雨量分布图),在农业技术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:
1.种植业生产方面:
①调整种植结构,积极发展设施农业、特色农业;加强田间管理,适时镇压提墒,抢墒播种或延迟播种,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,防止土壤板结。
②调整作物结构,改进作物布局,调整耕作制度、调整熟制、发展间套种等措施;推广应用耐旱新品种、改种耐旱作物、旱育稀植、薄膜覆盖、节水灌溉措施(采用喷滴灌设施)、保水剂或抗旱剂等一些有效的农业技术方法。比如:勐海县勐遮镇曼娥片区,因灌溉设施未完善,常年靠自然降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,群众一直发展水稻种植,建议该区域调整种植作物,种植需水量较小的旱地作物(玉米、大豆等),在山区、半山区推广应用喷、滴灌节水灌溉设施。
③提前布局谋划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;发动群众建设小水窖、水池、坝塘等应急备用水源设施。?? ?
④不断完善渠系配套水利设施,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,建立水库科学合理用水、调度、管理等制度;充分利用汛期雨洪资源,提前关闸蓄水,扩大库容井灌面积,以水补旱,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。???
⑤采取抗旱气象人工增雨保障措施,抓住有利天气条件,及时采取火箭和飞机等措施实施人工增雨作业。
2.畜牧业生产方面:
①开源、节流。采取开渠引水和打井自给方式进行开源;种畜禽场、规模养殖场(户)、农村散养户应开展修补水池(窖)、饮用水管改造,防止“跑、冒、滴、漏”现象,防止浪费。
②加强饲养管理,调整饲养方式。采取“干清粪”工艺清理粪便,保持舍内干爽清洁,减少圈舍冲洗次数。
③采取防暑降温措施,畜禽圈舍要增加风扇,增加通风或定时喷水降温消暑,散户应注意防止畜禽发生中暑,减少损失。
④强化饮水卫生,防止疾病滋生蔓延。由于干旱、高温,当对水源没有选择余地时,如不注意畜禽饮水卫生,很容易诱发疾病、传播疾病。对一些死水、混浊水等地面水应先净化,然后再进行消毒。净化可采用沉淀和过滤方法,沉淀多用明矾,每立方米40—60克;过滤常用的滤料有矿渣、木炭等。消毒可采取漂白粉消毒法,根据水质不同,清洁透明河水每立方加漂白粉6—8克,水质混浊河水每立方加漂白粉8—12克,环境较好的山塘水每立方加漂白粉8—12克,环境差的山塘水每立方加漂白粉12—18克。禁止使用工业污染和病原污染的水源。
⑤调整畜禽养殖经营策略,减少损失。及时采取适当提前出栏,适当缩小规模,减小因缺水导致的畜禽损失。
3.渔业生产方面:
①科学调度渔业用水,必要时确定最低水位线,避免多重损失;有条件的地区,可采取“过塘水”,即先水过塘、再灌溉农田的办法,科学调配、充分利用有效的水资源。
②根据气候预测提前增加池塘蓄水量。
③控制水位。高温季节易出现水温分层、水质恶化现象。故要将水位控制在1.2—1.5米,既有合适的水温,又可稳定水质。
④采用生石灰调节和改善水质。可每隔10—15天,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公斤,化水全池泼洒。
⑤采用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。条件好的地方,可施用EM菌、活水宝、光合细菌、底改净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。
⑥加强增氧措施。使用底层增氧机和在天气闷热、下雨天及平时晚上12—1点全池泼洒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片状增氧剂200—300克/亩。
⑦控制和减少养殖密度,减少对水体的需要。
七、关键词诠释和重点事项
根据气象、水利部门数据分析,低温霜冻易发生在我州冬、春季,干旱灾害易发生在冬、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的山区、半山区。灾害发生区域主要种植作物是粮食、橡胶、甘蔗、茶叶、热带水果、蔬菜等,这些作物生物学特性能耐受最低临界温度是-5℃—10℃之间,持续时间1—12小时范围内(具体详见附表1);养殖品种为猪鸡牛羊等畜禽,对低温寒害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老、幼、孕、弱群体;水产养殖低温寒害受影响是以罗非鱼为主养品种的坝区,罗非鱼的低温耐受临界温度为10℃以上。高温、干旱灾害最高临界温度是35℃—40℃,无有效降雨持续时间在40天左右,根据农作物和水产养殖临界温度及持续时间,当各辖区出现以上灾害性天气,各县(市)、各园区要组织相关人员到受灾地点进行确认核实灾情,并将受灾情况形成报告上报上一级政府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。